1283、莺啼处,摇荡一天疏雨。极目平芜人尽去,断红明碧树。忽见西楼花影露,弄晴催薄暮。谒金门·五月雨【明】陈子龙 拼音版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3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谒金门·五月雨

【明】陈子龙

莺yīnɡ通啼tí通处chù仄韵,摇yáo通荡dànɡ仄一yì通天tiān平疏shū通雨yǔ仄韵。

极jí通目mù仄平pínɡ通芜wú平人rén平尽jìn仄去qù仄韵,断duàn通红hónɡ通明mínɡ平碧bì通树shù仄韵。

费fèi通得dé仄炉lú通烟yān平无wú通数shù仄韵,只zhǐ通有yǒu仄轻qīnɡ通寒hán平难nán通度dù仄韵。

忽hū通见jiàn仄西xī通楼lóu平花huā平影yǐnɡ仄露lù仄韵,弄nònɡ通晴qínɡ通催cuī平薄bó通暮mù仄韵。

韵脚:【上阙】处『六御去声』、雨『七麌上声』、去『六御去声』、树『七遇去声』,仄韵;

【下阙】数『七遇去声』、度『七遇去声』、露『七遇去声』、暮『七遇去声』,仄韵。

【格律说明】平:填平声字(阴平(第一声)、阳平(第二声));仄:填仄声字(上、去或入声:上声(第三声)、去声(第四声));通:可平可仄。标红色为古今声调不同。

图片

图片

赏析

“莺啼处,摇荡一天疏雨”,词的开篇,陈子龙便以灵动的笔触,将读者带入一个烟雨朦胧的世界。“莺啼”,这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声音,本应给人带来愉悦之感,然而在此处,却与 “疏雨” 相互映衬,营造出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氛围。莺啼声在雨中若隐若现,仿佛被雨水打湿了翅膀,变得婉转低回。“摇荡” 二字,更是赋予了疏雨以动态之美,让那细密的雨丝在天地间轻盈舞动,似是在诉说着无尽的情思。这一天的疏雨,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,更是词人内心情绪的外化,它如同一层薄纱,笼罩着整个世界,也笼罩着词人的心灵。

“极目平芜人尽去,断红明碧树”,词人将视角从近处的莺啼、疏雨,延伸至远方的平芜。“极目” 二字,写出了词人眺望之远,试图在广阔的天地间寻找某种慰藉或答案。然而,映入眼帘的却是 “平芜人尽去” 的景象,广袤的原野上,不见人影,唯有空旷与寂寥。这种景象,与前文的莺啼、疏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,进一步强化了孤独与失落之感。“断红明碧树”,则是这幅画卷中一抹鲜艳却又凄美的色彩。“断红”,即零落的花瓣,在雨中飘落,点缀在碧绿的树梢间,显得格外醒目。它既是春天离去的象征,也暗含着美好事物的消逝,让人不禁心生惋惜与惆怅。这一句通过色彩的对比与意象的组合,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“费得炉烟无数,只有轻寒难度”,词的下阕,陈子龙转而描写室内的情景。为了驱散寒意,词人点燃了无数炉烟,然而,那丝丝缕缕的烟雾,却无法真正温暖他的身心。“费得” 二字,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徒劳,他试图通过外在的方式来抵御内心的寒冷,却始终无法如愿。“轻寒” 在这里,不仅仅是指自然的寒意,更是词人内心孤独、寂寞的象征。这种孤独,如同一层无形的屏障,将他与外界隔绝开来,即使身处室内,也难以摆脱。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,让人在温暖的环境中依然感到瑟瑟发抖。

这两句词,通过对 “炉烟” 与 “轻寒” 的描写,细腻地刻画了词人的孤独心境。在那个风雨交加的五月,词人独自一人,守着袅袅炉烟,感受着内心的寒意。他或许在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,或许在担忧未来的命运,又或许只是在品味当下的孤独。无论何种思绪,都在这炉烟与轻寒的交织中,变得愈发浓烈。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,展现了陈子龙敏锐的情感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

“忽见西楼花影露,弄晴催薄暮”,词的结尾,词人的视角再次发生转变。“忽见” 二字,写出了意外与惊喜,在不经意间,词人看到西楼之上,花影在雨后的阳光下显露出来。“弄晴”,赋予花影以人的动作,仿佛花影在嬉戏玩耍,享受着雨后初晴的美好时光。然而,这份美好却是短暂的,“催薄暮” 三字,如同一记警钟,提醒着时光的流逝。随着花影的舞动,暮色渐浓,一天的时光即将结束。这一景象,让词人深刻感受到时光的无情与短暂,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,无论多么留恋,都无法阻挡它的离去。

“忽见西楼花影露,弄晴催薄暮”,这两句词在情感上形成了巨大的落差。从 “忽见” 的惊喜,到 “催薄暮” 的无奈,词人的心情在瞬间发生了转变。这种情感的起伏,不仅是对自然景象变化的反应,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在明清易代的动荡时期,陈子龙目睹了太多的兴衰荣辱、生死离别,他深知时光的珍贵与短暂,也更加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。然而,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不得不面对时光的流逝和美好的消逝,这种无奈与慨叹,在词的结尾处达到了高潮,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。

陈子龙生活在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,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,国家命运风雨飘摇。作为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人,陈子龙的内心充满了忧虑与痛苦。《谒金门・五月雨》虽然表面上是对五月雨中景致和个人情感的描写,但在字里行间,却隐隐透露出时代的沧桑与变迁。

词中的 “人尽去”“断红”“轻寒” 等意象,都可以看作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喻。“人尽去”,或许暗示着亲朋好友的离散、国家人才的流失;“断红”,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,如同明朝的覆灭;“轻寒”,则代表着内心的恐惧与不安,面对动荡的时局,陈子龙感到无力与迷茫。他将这些复杂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,使这首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。

同时,陈子龙在词中所表达的孤独、无奈与对时光流逝的慨叹,也反映了乱世文人的普遍心境。在那个特殊的时代,文人不仅要面对个人命运的起伏,还要承受国家灭亡的痛苦。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被现实击碎,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。陈子龙通过《谒金门・五月雨》,将这种集体的情感体验展现出来,引起了无数后人的共鸣。他的词,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,映照出乱世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寄托。

陈子龙的《谒金门・五月雨》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含蓄委婉的特点。整首词没有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,而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、意象的巧妙组合,将情感委婉地表达出来。词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景象,如莺啼、疏雨、断红、花影等,将这些看似普通的景物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,让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,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波澜。

在语言运用上,陈子龙的词作简洁凝练,却极具表现力。他用词精准,如 “摇荡”“明”“弄” 等字,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和动态;同时,他又善于运用含蓄的表达方式,如 “费得炉烟无数,只有轻寒难度”,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,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。这种语言风格,使得整首词韵味十足,耐人寻味。

此外,词的结构也十分精巧。上阕以写景为主,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营造出一种朦胧、凄美的氛围;下阕则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刻画,将情感逐渐深化。结尾处的 “忽见西楼花影露,弄晴催薄暮”,又回到对景物的描写,以景结情,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远。这种结构安排,使得整首词层次分明,浑然一体,展现出陈子龙高超的艺术技巧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